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5)09-0211-02
1、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程度
《国防教育大词典》中强调国防教育是“国防范围里的教育现象,是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升军事常识和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与技能所进行的教育”[1]。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练习以来,国防教育是将军事技能练习和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一门必学课被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伴随市场对人才需要的改变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国防教育作为国内普通高校的军事课,其在各高校的地位和用途也愈加凸显。不论从国防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和办法上看,它不只具备“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升全民国防观念”有哪些用途,而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形成起到重点引导用途。因此,国防教育在提升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备其他学科没办法替代有哪些用途和地位[2]。
在这个充满角逐的21世纪,对于人才的综合水平,特别是常识量、常识面的需要有了更高的需要。加大国防教育、培养国防意识、树立国防观念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和国家强弱的重点,各高校通过加强国防教育的活动,不仅能够树立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还可以最后达成“强国梦”“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3]。
2、大学生爱国拥军的重要程度
“双拥”即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其中“拥政爱民”是指人民军队拓展以热爱人民、拥护政府为主题的群众工作;“拥军优属”即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拓展拥护军队、优待革命烈士亲属和现役军人亲属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拥军一直是中国各民族之间不变的主题,并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显示了巨大力量[4]。
“唯有民魂是最可贵的,唯有它发扬光大起来,中国才有期望。”爱国作为一种思想,是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期望这片土地枝繁叶茂;爱国作为一种情感,是一个人对那片孕育了我们的土地的一种依恋与感恩;爱国作为一种气节,是一个人永远热爱敬畏我们的国家,永远祈祷我们的同胞平安幸福[5]。“爱国”与“拥军”是永远相伴,它是大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强后盾,“爱国”与“拥军”永远相济,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是中国如火如荼之源。爱国拥军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地方搞建设,军队在护航。人民不能离开军队,军队离不了人民。在战争的岁月里,人民和军队团结一心,携手并行,有险同担,有乐同享,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楷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人民和军队共担生活风雨,共筑和谐大道,共享美好将来,是和谐生活的模范。正如人民领袖毛泽东所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哪个能敌!
爱国拥军是一种群体意识,是国民爱国情感的升华,也代表着一种高尚的民主文化。同时,智商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作为爱国拥军工作的要紧依托,爱国拥军不止是一种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可以在历史悠久的衍变中渐渐沉淀的精神力量。
3、剖析了大学生爱国拥军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为了知道如今国防教育在大学里的概况,大家设立了“爱国拥军万里行”福州大学学生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且由浅入深,以下是此次问卷调查放映出来的问题:
1.爱国拥军教育的量与质状况不相当
依据问卷调查上反映的数据看,参加过爱国拥军教育的同学达到95%,仅有5%的学生没参加过。由此可以看出,在福州大学校园中爱国拥军的普及度还是非常高的。但从成效上看,对于大学生中招收新兵是不是想参加的问题,有47%的学生选的“一定不报名”,而选择“很想”和“比较想”的学生的比率分别为13%和18%,选择“无所谓”的学生占22%。明显的,学生的爱国拥军教育的“量”与“质”是不相当的,这样的情况下的“质”没办法达到大家对爱国拥军教育的期望。“量”与“质”的差距致使了大学生爱国拥军教育出现现在的情况――覆盖面广却不够深入,却没与数目对应的上的成效,这就成为了目前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最突出问题,也是大家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爱国拥军教育形式颇为多元化,却为物尽其用
在问卷调查中,有两个非常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你参加过的爱国拥军教育都有什么形式?”而第二个问题则是,“你期望的爱国拥军教育形式有什么?”大家也为这两道题目给出了不少多选的答案。就第一道题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涉及大家所列的选项,特别是军训,参加率高达97%,说明对于大学生,军训已经成为了一种尤为重要的爱国拥军教育的渠道。而对于第二道题,大部分学生选择的答案与他们参加频率最高的形式不同,超越60%的学生喜欢实地参观和看电影。这样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较为喜欢那些互动性的形式,而大家也应看到现在的爱国拥军教育没做到适当的借助大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强化教育。
3.宣传力度跟不上年代进步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爱国拥军教育需无需宣传的问题,95%的学生都选择了需要,可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对于爱国拥军教育而言宣传是十分必要的,且它有哪些用途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大学校园的近况却是,爱国拥军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在如此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宣传的缺少就将会致使信息流通的不通畅,不少非常不错的爱国拥军教育活动的宣传就会遭到堵塞而不可以被广大同学们所知,这将从根本上使爱国拥军教育活动的成效降低而成为大学生爱国拥军教育的一大障碍。
4.大学生没意识到我们的责任
在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眼中,国防建设乃是军人的责任,为国防事业奉献更不是自己目前能做的事,没深刻的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意识到自己应该从目前开始加大我们的国防常识和培养我们的爱国拥军意识。 4、提升各高校爱国拥军教育的有效渠道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继续发扬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一直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各高校大学生还应一直坚持传承革新的理念,积极拓宽爱国拥军途径,丰富爱国拥军内容,积极探寻深化爱国拥军成效的新路子。
1.以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为纽带,积极拓展爱国拥军文化活动,打造浓厚的环境
大学校园即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基地,也是大学生展示自己青春活力的大舞台,且大学生文化活动已经渐渐成为大学生大学校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国内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国防范围还是比较陌生且神圣的,但相对应的大学生对其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大家可以通过拓展多元化的涉及爱国拥军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拓展一些大学生喜欢的互动形式的爱国拥军教育形式,如使用军地联合参演、军地参观和观看爱国电影等大学生有兴趣的形式进行爱国拥军教育。如此一方面可以丰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及形式,使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力增强;其次还可以使爱国拥军的意识渐渐融入并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潜意识,夯实大学生爱国拥军教育成效的目的。因此,以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为纽带,积极拓展爱国拥军文化活动,打造浓厚的大学生爱国拥军教育环境,对加大大学生爱国拥军教育工作是十分有效的。
2.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结实占领互联网平台
伴随互联网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宣传因为其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及交互性和纵深性等优势使得互联网宣传渐渐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成效就看上去更是相形见绌。各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呈现出来的比较有针对性、感官性强等特征来对大学生爱国拥军教育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采取QQ、微信、微博等形式或方法,拓展针对性的互联网爱国拥军教育,全方面加强大学生校园内师生国防常识教育和爱国拥军教育的宣传力度,飞速、充分、结实的占领互联网这块阵地,这对大学国防常识教育和爱国拥军意识的培养具备要紧的意义。
3.以智商、文化拥军为依托,高度看重,做好爱国拥军工作
智商拥军、文化拥军作为爱国拥军工作的要紧依托,近年来,被各学校作为从讲政治的高度列入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各高校应积极的拓展爱国拥军工作,要做到有组织、有纪律、有策略;各有关部门需互相帮助、互相协调,成立爱国拥军工作专项小组,做到经费有保障、协调专人抓、结果重实效;作为爱国拥军工作的要紧依托,智商拥军、文化拥军的拓展应继续加大,如在学校打造“军民共建基地”等手段,即融合了各高校师生与军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效的提高了爱国拥军的内涵,扩展革新了爱国拥军新模式进步之军民融合共进步。
4.以科技拥军为重点,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支持爱国拥军工作
各高校作为新年代人才培养的要紧基地,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借助高校的科研人才,紧追科技强军的需要,坚持遵循“军队所需,高校所能”的目的,以一直坚持优势互补为原则,深入拓展各高校科技拥军的工作。各高校可以以努力打造拥军示范基地为切入点,主动深入就近部队,通过调查、立项、申请、科研等程序,严抓每一个年度科技拥军项目,确保可使拥军项目落到实处。各高校还可以组织核心科研团队,攻坚克难,想部队之所需,急部队之所急,把部队项目当作高校科技拥军的要紧科研课题来主抓,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科研支撑。
5、总结
伴随社会的变迁,年代的进步,经济、政治、道德涵盖的内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爱国拥军一直是国防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拥军仍是21世纪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主要内容,俗话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加大当代大学生爱国拥军的群体意识是建设将来中国的源泉,是达成中国梦的要紧渠道,是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实后盾。大家要适应年代进步的需要,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坚持爱国拥军,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的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